一、成果内容
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2012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的若干意见》,将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陕西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一直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享有西北地区“教师的摇篮”之美誉。早在1986年,教育部就依托我校成立了西北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承担西北及全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及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等任务,累计培训高校教师两万余人次。200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我校设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陕西省分中心,先后开设了392门网络同步课程,累计实施了16266余人次的高校教师培训。
2005年,学校确定了“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办学目标,并于2008年设立了副处级建制的教师教育办公室。为建强做优教师教育,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研究和教学实践,学校提出了反映教学本质、并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思维型教学理论和教师专业能力层级结构;建成了集研究、实训与评价为一体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平台;制订了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多元化评价标准;构建了“新手教师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教学能力、骨干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优秀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教学困难教师的个别咨询与辅导”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模式;探索出“理论指导+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自主反思+行为反馈”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实施模式;形成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互联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服务模式。在提升本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引领了一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主要成果如下:
1.研究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提出“思维型教学理论”
以胡卫平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基于对教学本质和规律的研究,结合现代学习理论、学习科学、脑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思维型教学理论”。
“思维型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思维的培养,提出教学中应遵循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等五大教学原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注重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对活动对象、活动过程、思维方式、经验教训等进行反思和迁移。该理论被2015版《国际思维教学手册》全文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转载,并评价其为“开启了全新的课堂教学范式”。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网、新华网等权威媒体报道了相关成果及应用,为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模式的建构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在“思维型教学理论”的有效指导下,学校围绕“引导教师从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转变”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工作,通过指导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核心素养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2.建构教师专业能力层级结构,制订系统的教师教学发展规划
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结合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对教育专家及优秀教师的案例分析,学校教学研究团队确定了教师专业能力 的核
心要素,建构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层级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教师专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等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螺旋上升,形成完整的层级结构,覆盖了从新手教师到专家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过程。
基于这一层级结构模型,学校构建了“新手教师发展基本能力和基本教学能力、骨干教师发展学科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优秀教师发展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模式,量身制订了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发展规划,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系统化提升。

3.开展理论指导下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实践,探索有效的实施模式
在“思维型教学理论”指导下,探索出“理论指导+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自主反思+行为反馈”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实施模式,通过理论结合实践、自我发展结合个性化指导,实现教师自身成长与能力提升。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组织开展“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创新综合研究”等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学实践研究,引导骨干教师及优秀教师在“思维型教学理论”指导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将科学的学习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二是基于“理论指导+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自主反思+行为反馈”的实施模式,应用“线下学习——在线学习、实践和评价——集中展示讨论”的PAA实训方法,开展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以混合式教学为主要特色的专题培训、工作坊等,培养新手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基础教学能力,培养骨干教师信息化能力在学科教学的有效运用能力等。
三是通过定期举办“科技与教学论坛”、 “名师风采大讲堂”、“教师教学大讲堂”等各类教学学术报告,从教师教学发展、教学能力提升、学科教学研究和教学教育研究四个方面,培养优秀教师的学术视野,加深其对教学本质和教学规律的理解,促进自身教学思想和高品位教学文化的开拓,以教学学术促进教学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是通过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各类教学比赛,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教学发展氛围,促进教师相互交流,不断反思,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与自我发展能力。
4.建设现代化的教师专业能力研究与实训平台,研发系统化的软件和资源
学校基于聚合科技的思想,以教与学、创造性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研究为核心,以认知神经科学、信息技术、技术集成为支撑,以创造性人才培养为目标,建成了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国内唯一研究教学问题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科学、规范、专业化的研究平台。
学校依托国家教师教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为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搭建了实训平台。中心2012年评为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为全国30个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之一。
中心研发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网络平台,开发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互动等12个专题实训资源及案例库,为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创建了先进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和精准化的训练平台。
5.制订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多元化评价标准,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全面提升
学校基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层级结构,制订了针对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建立“诊断评估——专题辅导——个性化咨询与指导——不称职淘汰”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保障机制,对教学优秀教师进行表彰,教学困难教师进行一对一咨询和指导。
二、成果应用
通过系统化的培养,我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整体显著提高。
1.推动本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一是快速提升新手教师基本教学能力。2010年以来,共组织开展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各8期,2014年—2017年,组织开展教学能力发展培训4期,对新入职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进行系统训练,有效帮助新手教师建立科学的教学思想及理念,迅速掌握基于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累计培训1332人次,实现青年教师全覆盖。
二是以赛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连续十年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开展“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组织教师参加陕西省微课教学比赛、全国微课教学比赛,并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咨询和指导,通过比赛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2008年以来,共有3800余人参加了校级教学比赛,800余人次受到个性化指导,29部作品在陕西省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3项;9部作品在首届全国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4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通过教学比赛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
三是全面提高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组织开展基于翻转课堂、对分课堂、BB平台等混合式教学和MOOC、SPOC等网络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工作坊等,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依托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分四批立项建设了校级信息化示范课程210余门,教师在平台上自行建设100多门,近1000名教师积极参与,占全校教师的62.5%,其中已有150余门课程已成功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实践。
四是有效推进优秀教师教学学术发展。引导和组织教师开展围绕教学本质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师教育研究,将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2008年以来,共立项建项849个教改项目,其中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05项,教师教育研究项目305项,教学模式创新项目139项;承担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8项,总计资助经费约1690余万元。
五是不断培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2008年以来,学校建成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2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2门;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28个;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109项,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5项;共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123项,教师先后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0项,其中特等奖10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42项。
2.引领兄弟院校教师教学发展
一是接待国外内高校观摩学习。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建成以来,先后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国内高校来我校观摩学习,接待的国(境)内外高校、单位及教育团体观摩学习交流共计900余人次。
二是指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基于我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和理念,指导兰州大学、肇庆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河西学院、广西玉林师范学院等西部地方院校,设计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软硬件环境,构建教师教学发展运行模式及服务体系。其中肇庆学院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受到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王定华司长称赞。
三是促进西部高校教学水平提升。将我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模式推广运用于“陕西省高等院校中青年教师职业素养及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班”、“全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西北联盟‘微课与信息化教学’研修班”、“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培训管理者培训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陕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等,先后为北方民族大学、空军工程大学、西安翻译学院、伊犁师范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昌吉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等通过省内外200余所高校累计培训教师6600余人次,组织省内外高校教师开展网络课程集中学习和网络课程在线学习33900余人次。
四是举办全国或区域学术会议或活动。积极承担全省高校教师微课大赛、西北地区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主办“陕西高校课堂教学观摩周”,全省89所普通高校的585名教师参与了观摩活动,观摩数达1890人次,举行集中互动交流活动5场次,参与教师200余人次,引领示范,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三、社会影响与评价
1.获得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领导的赞誉。
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省市相关领导先后30余人次莅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国务委员刘延东莅临中心视察后指出,“刚才看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做得很好,希望陕西师大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原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莅临中心视察时指出,“该中心解决了国内许多年想解决但又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教师专业能力有效发展的途径。像陕师大这样的硬件条件和理念,要给全国做出表率、做出示范”。
2.受教育部邀请推介教师教学发展成果。
学校受邀参加“西北地区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盟会员大会”、“中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协作与共赢” 圆桌会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师工作司举办的各类研修班等,通过作报告、座谈等形式,推介我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工作的经验和做法;2017年举办“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讨会”,吸引了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50余所高校教师教学中心参加,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教师教学发展模式的创新思路。
3.受到媒体广泛关注。《陕西师范大学多举措创新课堂教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专题报道在陕西省教育厅网站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网站进行推介;相关成果《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探索与实践》《信息技术“点燃”激情飞扬的课堂》《陕师大:创建教师发展新模式》在《中国大学教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知名教育报刊发表。
4.得到国外著名高校认可。鉴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展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模式的国际合作,与美国加州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国应用管理大学以及英国伦敦大学等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训项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