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位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建有雁塔校区与长安校区,占地2800亩,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教师的摇篮”。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1956年成立)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学校划归教育部直属。建校74年来,学校始终与民族的命运起伏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相连,牢记师范大学的责任与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人才30余万人。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一流师范大学。
培养体系完善。学校现有研究生院和24个学院(含民族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教师干部教育学院),1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65个本科专业,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博士),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含工程硕士9个领域),具备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7502人,全日制研究生8341人,外国留学生1100余人。
学科特色鲜明。学校现有学科覆盖12大学科门类,有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动物学等4个国家重点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中国语言文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化学、生物学等8个学科评估结果为B+(百分位在10%~20%)。教师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明显。
师资力量较强。74年来,以刘泽如、黄国璋、史念海、霍松林、黄永年、王国俊、郑哲民、周伟洲、章竹君、陈锦屏、尤西林、李玉虎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在陕西师范大学弘文励教,泽被学子。目前,学校有教师1752人,其中教授475人,副教授696人。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国家级人才55人次。
科研水平较高。近5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0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7项,教育部项目152项。出版著作737部,发表学术论文6340篇,11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总数连续三年名列全国高校前10位。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共争取纵向科研项目1168项,出版及参编学术著作166部,其中专著72部,发表学术论文8589篇,58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自然指数综合排名位居全国高校前50强。
改革卓有成效。学校践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先后实施了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非师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非师范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11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个项目(包含10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8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国际交流活跃。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英、法、德、俄等30多个国家(地区)的13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设有“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汉办“HSK汉语能力考试中心”、西北地区首家“俄语中心”。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丝绸之路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和“丝绸之路图书(档案)出版联盟”三个联盟。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在美国建有2所孔子学院。
育人氛围浓郁。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民族教育工作,大力弘扬“厚德敦行”文化精神,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被国务院、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被中央文明委首批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连续18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学校建有国内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两校区图书馆面积达5.78万平方米,藏有纸本图书428万册,其中古籍25万册。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当前,学校正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加快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